一、特征特性
该品种春播需≥10℃活动积温3081.2℃,株高在北方地区330-420cm,最高达456cm,穗位高140-200cm,蜡熟期叶片数17-19片,茎秆绿叶17-18片。高抗青枯病,抗丝黑穗病、大小斑病、粗缩病,轻感矮花叶病、瘤黑粉病。抗倒伏,保绿性较好,全株营养价值高,含糖量高,适口性好。经北京农学院测定其营养成份为:NDF(干基)42.7%;ADF(干基)20.9%;粗蛋白含量(干基)9.26%;茎秆含糖量12.6%。
二、产量表现
2002年该品种参加全国青饲青贮玉米区域试验,在东北、华北春玉米区、西北春玉米区、黄淮海夏玉米区和西南春玉米区生物产量都表现增产,平均每亩4370.89kg,比对照农大108增产12.1%,差异极显著。2003年参加全国青饲青贮玉米区域试验平均生物产量(干物质)1349.03Kg/亩,较对照增产9.16%,差异极显著,列第一位;在东北华北春播玉米区各点平均亩生物产量(干物质)1402.75Kg/亩,较对照增产13.45%,列第一位;在西北春播玉米区,各点平均亩生物产量(干物质)为2446.0Kg/亩,较对照增产3.31%,列第一位。2004年参加内蒙古区试,生物产量比对照东陵白增产17.8%,2004、2005年参加宁夏区试,比对照中原单32平均增产13.8%。
三、栽培要点
地表5cm土层温度稳定超过10-12℃时播种,栽培密度在4800-5300株/亩左右。北纬40℃以上地膜覆盖产量更高。该品种喜水肥,播种前施足基肥,并根据土壤墒情及时灌溉。
四、适宜区域
北方春播玉米区、黄淮海夏播玉米区。